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方法

2013-08-19 15:06:07
五中
原创
57502
摘要: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均传递着兴趣、爱好、意志、情感的信息,而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也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来自教师、教材的各种信息。根据语文教学的这种独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从

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均传递着兴趣、爱好、意志、情感的信息,而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也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来自教师、教材的各种信息。根据语文教学的这种独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态度上入手,将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学习兴趣并重。

1.端正学习态度,诱发学习需要

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一个对学习抱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学习需要,只会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欣喜。但我们也看到,学生对语文课持消极态度的也为数不少。深刻反思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看重语言文字的教化功能和应试功能,忽视了它的实用功能。忽视了它对于一个人日常交往,表情达意,学好其它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及审美需求的基础作用。学生在语文课中没有感受到语言文字对自己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很难抱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的不仅仅是生字的识记,段落的分析,中心的概括这些已由几代人重复着浮着于文章表面的简单常识,而是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联想、观察、比较,诱发学生产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如认识需要、成就需要)。为了让学生转变对学科的不重视和反感,端正学习态度,可以尝试下面两种做法:

(1)通过亲身体验改变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就某个问题、某个情节让学生当老师,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不被注意的东西,使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引发出来。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充当教材中的角色去体验感情。如《小壁虎借尾巴》的复述练习,教师这样引导:课文最后一句说:“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假如你是小壁虎,能不能把借尾巴的事告诉妈妈?”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到自己便是小壁虎,要争着向妈妈倾诉自己经历的事。这就很好地将学习需求转化成学习兴趣,摒弃先前不愿说或不想做的学习态度。(2)通过认同和模仿来改变态度。在学生学习发生障碍产生逆反时,教师应善于把教材中的语言现象与学生的日常交往联系起来,要抓住学生的认同心理,使学生感到能产生新的语言需要而改变学习态度。如处理事物与联想的关系,学生往往力不从心。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仿照“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的句式,完成填空:

A.站在花坛边,摸着嫩嫩的绿叶,望着那艳丽的花朵,很自然地想起_____________。

B.站在菜田边,望着那绿油油的青菜,摸着那____________,很自然地想起________________。

C.站在蓝天下,望着南去的大雁,听着它们___________,很自然地____________。

D.站在______,看着______,听着_______,很自然地_______。

这样的模仿,由少到多地逐步扩大训练的范围,先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直到最后欲罢不能,很快改变了先前的学习态度。

为了诱发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引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诱因。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有了原认知结构,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一旦新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在认知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应运而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关键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动态变化,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当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教材的认知结构没有联系点时,教师要架设两结构间的桥梁,促使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冲突。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树。”“颜色”如何照耀“眼睛”?“树叶上”哪来的“新生命”?这种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与学生原认知没有什么联系点,教师就要架设桥梁,先让学生回想一下,新雨过后,艳阳天下,大树的树叶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你对它产生什么样的感情?然后借助以往的亲身体验,去阅读、去思考,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最后在自读的过程中分析概括,说理表达,使一棵生机蓬勃的繁茂大树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当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与教材的认知结构沟通时,教师要紧扣两结构间的连接点设置悬念,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将相和》的“完璧归赵”一节,教师问: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吗?还是故意吓唬秦王?为什么?这是紧扣学生认识的发展点与教材的知识点设置悬念,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学生1:蔺相如是假撞,做样子吓唬秦王。学生2:蔺相如是真撞,因为假撞秦王就要夺璧。激活思维后,教师相机诱导,让学生从教材中寻求答案,统一了认识:蔺相如不是一定要撞柱,也不是仅仅做样子吓唬秦王,而是要见机行事,若秦王惜玉,则不撞;若硬要夺宝,则人玉俱毁。正是如此,才充分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品质。

当课本知识结构趋于同化学生认知结构时,教师要点石成金,将学习需求转化为学习动机。如《爬山虎的脚》,教师:文章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如果先写爬山虎的特点,再介绍叶子的特点行不行?为什么?这个问题都与文章选材、布局的思路有关,教师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出发,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无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些新知识只有被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时,才能获得学习心理的意义,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心理品质。

(2)创造成功机会。追求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心理倾向。教师应利用这一点,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不断成功,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会转化成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因为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如杭州市特级教师杨明明执教的《不合群的小蝌蚪》,她让学生查清青蛙妈妈和赖蛤蟆妈妈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后,分别写一则《寻儿启示》。这一教学手段再现了教材提供的情境,着力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动笔,即符合趣味,又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外延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杨明明将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向生活中延伸和拓展,实现了开放性学习的格局。

2.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汉语的语言结构、组合和运用变化万千,妙趣无穷,有规则而无规则,有定法而又无定法。如果教师只是从教材内容中一成不变地解词、串讲等,而不是带领学生去探求它的变化,研究它的异同,比较它的差异,琢磨它的法则,并从中发现它的丰富、它的美妙、它的趣味,必定刺激不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形不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情”和“境”为依托,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创造力为关键,以情感潜能为媒体,以思维训练为手段,去挖掘教学中的有趣因素。但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它对儿童学习兴趣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关注那些教材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旁征博引,让学生随着传统的、现代的教学媒体进入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让各种学习行动均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高智商、高情商的方向发展。

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景,巧设问题,做实验解决难点,表演课文内容愉悦气氛,做游戏启发思维,开展竞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等等。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是外在乐趣,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发展,就要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善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创造的欲望,形成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这种创造思维从发生到形成也是有一定过程的,是有规可循的。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思维源于学生在某种信息(如教材内容的情景,教师独到的见解与点拨)的作用下,突然闪现和顿悟的灵感。而打开这种灵感的工具正是激活信息。这些被激活的信息所产生的幻觉、表达及新认识、新见解,使学生潜意识的创造力得以发展。既协调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和持久性,也发展了学生的良好学习心理——积极探索、创新。因而,我们的教学就要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仅创设激趣情景,还要创设质疑的情景,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创设交流情景,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如《称象》,教师: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改一改?以问题引起兴趣,使学生产生探讨欲望:学生1:用泥土,泥土比石头方便。学生2:用水,既省时又省力。学生3:用人,人听指挥,能上能下。

创设想象情景,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如《狼和小羊》:在教学快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去寻求故事的不同结果。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的思维大门被打开。

学生1: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

学生2:小羊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

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其想象既进入了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思维呈现多元态势,具有了思维的创造性。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去激活学生的思维,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滋润学生的感情幼芽,让学生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学习心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已不仅仅是一般认识过程,它是师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交往的过程,是使学生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多边多维的过程中,一切都应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起点,为目的。“以学论教”应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因为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辩证法的双向互动增值的过程,教师个体的知识、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是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每位教师都应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目的,以发展学生主动学习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学习心理为基础,以创设多元教学方法为手段,去调动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作为一个完整人的潜能,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摆在素质发展的重要地位,并有意识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健全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文章分类
联系我们
联系人: 办公室:031187826001 招 生:031187048891
地址: 石家庄二中西校区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水源街109号 乘坐11、75、68路公交车到合作路东口站下车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