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我校校长邵喜珍接受光明日报采访
- 2017-03-06 15:18:09
- 电教中心 原创
- 56952
观澜君听过一个耸人听闻的事儿,为了让孩子拿到早点上学的“通行证”,很多人竟然在规定的9月1号入学日期之前把孩子“剖出来”。
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出发点在哪?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抵还是这句话。
这是一个长期饱受诟病的议题。
赞同者认为,人生如赛跑,起步晚则步步迟,影响个人发展;反对者则认为,人生如旅行,当慢慢享受旅途风景,不宜操之过急。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
消息一公布,就引发了多方关注。
一些已经或正在挖空心思让孩子“早上学”的家长松了一口气;一些“不幸”生于9月1日之后的孩子欢呼:“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年龄。”
“视情况确定”被片面解读为可以早上学,使得孩子人生“起跑线”之争再次备受关注,由此引出一个“世纪难题”—— 中小学生课业“减负”问题。
中小学生“蛮拼的”
书包太重,课业太繁,辅导太多,童年了无色彩,人生早被固定……学生负担重逾山,被诟病有年,几成过街老鼠。
但据一项关于中小学补课的调查显示,家长和学生自己要求补课的比例相当大,两项相加后,高中生的比例接近80%,初中生的比例接近70%,小学生的比例甚至超过了85%。
这令观澜君颇为惊讶:竟然有这么多孩子在主动补课?
早在2000年,教育部便颁布了“禁补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三令五申,禁止假期乱补课,违反规定者还要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这些年,已有一批中小学校长“倒”在违规补课上。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假期中的补课仍以各种方式或明或暗地进行,家长和孩子为啥这么拼?
“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别人都补,咱总不能让孩子从小就输给别人。”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
杨先生给上三年级的儿子报了英语、书法和跆拳道三个班,每门课一年的学费都在3000元左右,对于工薪阶层的他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但为了给儿子“打个好基础”,他宁可节衣缩食。
贺女士的儿子开学刚上初中,她的儿子每天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周末还要上英语和数学补习班。
孩子所报的补习班中,英语总是“必修课”。这主要是因为在家长们眼中,现在社会上不管干什么都少不了英语,小的时候不给孩子打好基础,长大以后哪来的竞争力?
在中小学生中,已经形成了你争我抢报补习班的氛围,很多家长不得不“随大流”,不给孩子报班的家长还显得是异类。
“我儿子才上一年级,每到考试前都看书到晚上11点多,本来就够累的了,再报个班怎么受得了?”戴女士坚持不给孩子报班。但看着儿子班上大多数孩子都有“班”上,戴女士也感觉到了些压力:“别人一听我家孩子不上补习班,就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像不报班就不正常一样。”
观澜君发现,学生和家长对应试类补习班的需求很大,主要原因是一些学校的课程没有满足学生对应试成绩的需求。这导致家长担忧万一孩子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从而通过上补习班寻求“升学保险”。
我们还能回归初心吗?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每年两会,代表委员都一再呼吁为中小学生“减负”。
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至今,各地的“减负令”多达上百项,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沉重。
“补习班成风,说明我们的‘减负’步入了误区。”上海市人大代表郭雄说,学校取消兴趣班后,许多家长觉得孩子“吃不饱”,不得不求助于培训机构。这就导致了“学校在退,培训机构在进,学校在‘减负’,培训机构却在抢夺这块‘阵地’。”这一退一进之间,适得其反。
“那些口口声声喊‘减负’的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网友“营养师晶晶”认为,虽然“理都懂”,但如果中高考仍唯标准化考试马首是瞻,如果学生不进名校就难以顺利就业……要真正“减负”,绝难毕其功于一役。
“真让人怀念‘从前慢’!”网友“I.D.Man_轻风袭”感慨,这就是个环境,每个人都拼命奔跑,你敢为了孩子现在的快乐而拿他的未来做赌注吗?!这是洪流,不进则退,能退的大多只是因为父母替他们在奔跑而已。
网友“初心”说到了教育的初心。“我们还能回归初心吗?现在的教育早已不是一方净土,学生为分数所累,老师为资料所累,而这些功利主义已经早把真正的教育吞噬。”
全国政协委员成岳冲分析说,归结起来,主要是学校和家长对“减负”心态都很矛盾,学校考虑更多的是不在校际竞争中落败,家长则担心“减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全国人大代表邵喜珍认为,应试教育“指挥棒”依然在决定千万学生的命运。家长和学生都想上好学校,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必然会导致竞争,竞争越激烈,“减负”越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说,“减负”难,根源在于社会给年轻人的出路太少、太窄。家长们越来越迷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以前“起跑线”在小学,现在已经前移到幼儿园。我们应该反思的是,除了上大学、上好大学,还有没有什么好的出路?
“减负”之路在何方?
“为孩子减负,是家长之愿,出大师之需,更是国家之急。”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呼吁。
李邦河委员指出:现在我们的教育都在“抢跑”——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到了大学,我们发现有许多本应从小培养的良好品格,如勇敢、善与人相处、坚忍不拔等,大学生们往往并不具备,还得再从头开始培养。
“从操作层面来说,‘减负’难以落实的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全国政协委员成岳冲认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单以考试评判学校质量的做法,要把学生身心健康、学校特色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等多种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全面、动态地评价学校管理和教学行为,否则“减负”永远是空谈。
全国人大代表邵喜珍委员认为,学校要引导教师把“减负”理念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不断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水平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用于课业的时间必然会减少。
邵喜珍建议,学校在“减负”的同时,还要主动化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明白,学校并不是让学生学得少了、对学生放松了,而是减少了课业方面过度消耗的时间,为学生课外的兴趣发展、个性成长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时间保障。
“‘减负’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家长。”全国政协委员葛剑平委员则呼吁,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子女的成长。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为“精英”,但精英只是少数,某些人推崇的“精英教育”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建议所有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作出合理预期,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全面评价孩子的优势,不能“恨铁不成钢”,盲目给孩子加压。
人民日报载文《用改革撼动“减负”怪圈》指出,要减负,就得扼住应试教育的“咽喉”,找出它的“七寸”来。教育行政部门真正肩负起责任,认准目标持之以恒地向前走,严格就近入学原则,取消重点校、重点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把“减负”这项造福孩子、呵护未来的工作落到实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减负”最核心的措施,应是推进政府放权,包括配置教育资源的权力、主导考试招生的权力。“只有以改革精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中高考制度改革,才能有效治理‘减负’难题,把学生从升学竞争、应试压力中解放出来。”
“假的减负我们不要!”新学期开学,上海市教委打出了系列“减负组合拳”:取消两个奥数“四大杯赛”,严禁学校根据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自主选拔测试题目杜绝“超纲”……但此举却被不少家长戏称为“ 假减负”。
“减负”之路究竟在何方?
观澜君认为,“减负”虽然“屡战屡败”,但仍要“屡败屡战”,既要“内疗”,也要“外治”:教育主管部门下决心“革”教育内部的“命”,探索出一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路”;家长要“革”自己守旧的“心”,将孩子从作业和考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其自由生长。
“减负”之路,在你我脚下。
联系人: | 办公室:031187826001 招 生:031187048891 |
---|---|
地址: | 石家庄二中西校区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水源街109号 乘坐11、75、68路公交车到合作路东口站下车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