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华老师谈整本书阅读

2020-09-09 12:00:00
admin
原创
17269



王艾华老师在整本书阅读座谈会上发言

从咱们学校初高中6个年级,这样的群体怎么样能够落实整本书阅读,也就是在可操作性层面上,我想谈点我的认识和目标。首先我说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大家都在想,现在我们中考和高考时间这么紧,任务这么重,课时那么少,我们还要加进这么多的阅读的数目量,而且大多数甚至是整本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把控?

我先借咱们五中的语文教研组长边一老师说的,她给我提供了一个数字计算,她说一般的学生要是每天保证20分钟的阅读,20分钟之内可以读1万字左右,这样算下来,一个月读下来就可以读到30多万字。另外我们发现五中在这方面,已经可以说走在了一些重点校的前面,学校已经在课时安排与设置上,保证了每周两个课时,也就是有80分钟,就可以阅读16万字左右,30多万和16万加起来,这一个月两项的时间,学生阅读的字数可以达到46万左右,这个很了不得,都知道滴水穿石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关键是要很好的来坚持。

具体的事宜也要和教研组的同仁再来讨论,我是很快的通读了一下,跳读、速读,个别精读了一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我才觉得今天坐在这儿有一点点底气,其他那些东西都是在N多年以前已经有过的阅读,几乎没有空白点,所以就凭借我的一点儿阅读的经验和体会,一点儿感同深受,刚刚江主任根据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我想有5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个方面就是在阅读方式上选用的精读泛读等等,即以精、泛读为主的阅读方式的考虑。再就是,我们在可操作性层面上,要求阅读的步骤和过程要严谨,并且思路要清晰。第三个是我搜集了一部分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课型,给老师们做一些选择。再就是整本书阅读,按大纲要求,会有一个专题任务,研读。最后一个就是反馈呈现,从这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那么精读阅读和泛读就不再具体说了,从第二个方面关于阅读的步骤和过程略略的谈一下。在这特别主张我们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初二这个阶段,在读的时候强调“素读”,素是朴素的素,没有任何压力或功利,不带任何任务的这种“读”,读的时候让孩子搞清五个东西,第一何时?第二何地?第三何人?第四何事?第五何结果。也就是平常说的新闻里边要讲5个W。“素读”不带任何压力,不带任何色彩的读进去,不要一开始就把书读的那么难,带着问题很沉重的去读,而破坏了学生的原生态阅读状态。

另外,初读一开始是“素读”,之后应该是“品读”,“品读”就是要带专题任务了,在高中阶段会有一个“回读”,即带着任务再继续回读。“回读”和“品读”的时候重在一个批注,批注的过程当中,初中生实际上是在“素读”的时候要查查字典,扫清一下字词障碍,而高中生在这个时候应该是批注一些关键词语,扫清文字的障碍,关于语言运用的一些基础知识,并且在批注的过程当中可以有质疑,也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点半成品式的解疑。那么“品读”过后的是“美读”,“美读”就是要激发学生那种“爱读”和“去读”的内动力,主要强调作品中的形象个性、作品的主要内容情、艺术特色。最终是反馈呈现,也就是写作,因为“读、批、思、写”这四步,最终要体现在读和写的这样一个结合上。

而“写”这方面,初中主要应该表现出学生能把读本的主要内容,——专业术语叫思维导图,实际上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板书图、板书内容——学生能够写出来;另外一些学生可以谈谈读后的心得,对自己的触动、感同身受的一些感悟启发。高中学生主要重在评论、讨论乃至辩论,在写作的时候,要呈现出评论稿和辩论稿,辩论稿里边要具备素材,素材就是文中的例证,例证一定要全。

好了,这是关于阅读的步骤和过程,刚才主要是从精读的角度讲的。那么考虑的第三个层面就是五类8种课型选择,首先讲课型选择的总原则,就是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当中,老师的作用是组织示范,而学生是主体,要模仿呈现,这是一个总原则。在这个总原则之下,第一个课型是泛读文本以后,老师来示范写出主要的内容图,就是板书内容结构图,而放到学生那边,就是画出思维导图。在网上可以搜的到,有的初中生思维导图,虽然看起来不伦不类的,但是他读进去了,最起码把5个w搞清楚。

王艾华老师听课中

第二个课型就是老师自己的批注做一个示范,这个课型是在投影之下,反映在书上。我的书没有带来,《乡土中国》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批注,也有很多的疑问,同时我有很多的解决。老师一定要示范,初中老师批注示范的时候,重在扫清阅读障碍,在高中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这就是“读和考”在这个地方要有个结合点。

第三个课型就是学生展示批注的成果,即学生展示他在课本上或者书上的那些勾勾画画以及写的字与感悟,让学生之间要互相交流。这是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展示他的批注成果,而且互相交流,互相看,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第四个课型就是老师来做专题研读的指导示范,专题研究是要有路的,是要有目标的,是要设课题题目的。

第五个就是学生进行专题研读的展示,学生在展示的时候,老师的作用是组织讨论,像初中;高中就是组织评论辩论,那么这第四个课型和第五个课型,实际上就是“读与思”的结合。

第六个课型就是老师之间的同课异构等等,我先说到这个地方。各种文本使用的课时在课标上、课本上都是有安排、有设计的,当然也可以再灵活严谨机动增加2~3个课时。

第四个层面的考试就是专题任务的设置,在这里要搞好两个结合,就是“读与思”的结合,“读与考”的结合,我看了《乡土中国》,我尤其是精读了第一部分第一章节,我提出这样一个题目,围绕“乡村中国”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这叫进去,学生要回答问题,必须读进去,把费孝通讲的地方性色彩、礼俗社会、“两不需要”(不需要契约,不需要法律)、熟人社会等等都要放进去,那么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又设置了五个任务。第一要梳理问题展现的相关主要内容;第二要分类归类,因为费孝通是归类的,所以学生也要归类分类;第三要比较异同,比方说费孝通在讲到熟人社会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亲密的熟悉关系,所以我们是靠熟人而信任,到现在都是说“有人好办事,认识谁谁是吧?”,到现在还有传承,所以这样可以设置对比异同,例如和西方国家的契约精神、法律之间的优劣做比较;第四是一个归纳总结;第五可以 进行探究,今天我们是否还要推崇“乡土中国”?理由是什么?好的,第五个层面考虑就是反馈呈现的效果,要求呈现的形式要丰富灵动,增加学生的“爱读”和“去读”的内动力。

王艾华老师教研中

我下面要重点讲一下在整本书阅读特色上的几点想法和设计。第一就是在阅读目的上,要让学生弄清三对关系,第一个是文化之源头和传承之流的关系。第二个是文与道的关系,第三个是技与美的关系。 

好,下面我稍微做个阐释,大而言之,认识阅读中它毕竟要呈现源与流的这样一个传承关系,要有自觉意识。我们要传承的优秀文化之源,一般是指这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第二个、第三个就是现代、当代的先进文化,第四个就是红色文化,第五个就是外国优秀文化。还以《乡土中国》为例,谈一谈源和流的关系,比方说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了我们中国农耕社会的农人热爱他的乡土,把泥土当作了命根子,把粮食、把田亩当作神圣的东西,土地爷、社稷(“社”就是“土”),所以正是这种视泥土为命根的神圣的乡土情缘,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中国农人,传统上这个意义上的农人,有忠实守候土地、勤劳稼穑的这种传承。

那么有了秉承中国乡土社会像植物一样扎根在泥土之源,才有了我们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这一生扎根在稻田,喂养了我们14亿中国人,喂养了贫穷的世界人,袁隆平90岁高龄,他到现在带研究生、博士生,他的选生标准问一句话——你下不下田?——这就是源与流的传承,以及现在的大学生去当村官,大学生当了村长,当了农业大棚的棚长,他们都传承做了新农村的劳动者、引导者的这样一个事情。我们再来看,在费孝通的文章里边,它还揭示了有了中国乡土社会人与人母子般亲密关系之源,才有了今天的抗疫,“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精神,又有了这样的全国一心,才有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甚至在外交斗争的舞台上,面对美国的无耻,我们和不讲理的流氓说不清楚,但是我们用儒家的思想之源抨击他,很高妙很有利。美国的疫情控制不住,甩锅中国没有用。

还要强调,刚才提到的在中国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里,我特别看重墨家,因为墨家倡导的三个理念,到今天仍然是一种传承,有着极其巨大的现实意义。比方说“尚俭”,今天变成了我们要保卫节俭,保卫我们中国的粮食安全。另外“兼爱”,那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以及“非攻”的思想,这并不是反战,我认为这是反侵略战争。

那么对于今天我们保卫国家的和平,捍卫我们的疆土,有多么鲜明的现实意义。所以在这里,我认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就像广阔的大海一样,因为他不捐细流,他兼容并蓄,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致辞里边讲到的那段话,很形象,狂风骤雨只能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撼动大海,狂风暴雨之后,大海依然在那里。所以文化之源的基础性与必要性,带动了传承之流的延续性和创新性。

在整个传承中——学生在阅读中——比方说读了《乡土中国》,学生就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是龙的传人、从哪来、初心是什么,就能懂得自己应该往哪走,就应该懂得自己应该有怎样的历史责任和担当。所以阅读的时候要注重“三个关注”,也就是在阅读当中“源与流”的传承,要关注现实,关注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心。阅读是要助力自己生命的成长,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是大而言之,那么小而言之我们要懂得阅读、批注、思考、写作这全过程中的“文与道”、“技与美”的关系。

以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为例,波折跌宕的情节故事、草蛇灰线的行文,有的时候还要“引”,不直接的讲故事,离奇生动的人物之文,揭示的是“真与假”的诱惑与搏杀,揭示的是“进与退”,会出现很多问题,西游一行人到底咱们去不去?散伙?师傅让人抓了?猴子也不知道跑哪去了等等,这是进退的考量和磨砺,是斗罢艰险再出发的道理。以《红楼梦》为例,《红楼梦》开始讲了仨故事,第一个是石头补天,第二是绛珠仙草,第三个是太虚幻境,还有十二钗的这种叹词曲词,其中含有大量的谐音法、图画法、拆字法、寓言法,伏笔法。通过这些东西就可以让阅读者预知贾府的运数合终、子孙无以继业,最终大厦倾倒的一个结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王艾华老师座谈中

好了,这是我们考虑的3个关系。

另外刚才在介绍阅读课型多样化的时候,这里 还要补充两个,刚才说8个课型,就是学生在专题研讨展示课上要搞好评论课和辩论课。第八个就是对我们初三、高三,即2021年有备考任务的同学提出来的,这样的学生现在已经没有课时了,也没法有课型的选择了。我觉得要不受限制的话,应该让学生在课内外自主读、写笔记,然后老师可以示范,但是不要讲,不要代替学生读和写,老师提供专题,组织安排落实就可以。第三个考虑,关于学生阅读效果的呈现方式一定要丰富灵动,除了前面讲的阅读效果的呈现方式,有思维导图、心得启发、感悟、辩论稿,我觉得可以变换一下“写”的形式,例如重编故事,比方说众所周知,红楼梦的后40回不是曹雪芹本人写的,是后人续的。红学有一派,对后四十回颇有微词,认为是狗尾续貂,确实有这样一个争论。重编故事就让学生来写一写《红楼梦》的后多少回,给他接个尾巴,重编个故事。第二个还可以把读的各种各样的书——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小说还是散文,不管它什么文体——通通可以用话剧的脚本演出来。比方说《红岩》、比方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比方说《格列佛游记》,让孩子们去演一演,办一办,这是一种“爱读”和“去读”。或者说写个什么快板、诗歌,介绍一下这个故事人物主旨,展示一下自己的感悟感动。

最后,呈现的方式——考——一定要有检测,所以我们围绕阅读任务出考题,老师当时怎么设计的?老师就考什么,读和考的结合、设计和考的结合是一定要紧密的,不能是两层皮,不然学生就没个抓手,但是也要略有特点。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做法,我曾经也提倡实验这样做,就是要做卷头语,所以把它称为“卷头法”,也就是在卷子的头上,先把这次测验的方向、知识重点亮出来。因为这是一个整本书的阅读,不同于选拔性的考试内容,和隐秘性是不同的。另外,在作答要求上,我要讲的4句话,内容要准确具体,行文上要点题扣题,文段上文采显扬,字面上要工整有序。

第四个层面,在进行专题设计的时候要讲“三有”原则,第一,专题设计的要有具体的任务,好引导学生去做,学生也有针对性的靶向去做。第二个就是有讨论、有辩论、有交流的题目。第三个就是要有总结和检测。三个“有”重在一个反馈,就是要纠错或者是补漏。比方说在设题上面,初中孩子看了这些神话,看了游记之后,就会问世界上有真人吗?都是神话都是神仙,要不就妖魔鬼怪?那么在这里什么是真人?学生可以动脑子想一想。老师又可以设计,举例说一说神话寓言中的人、事、景、物,其中后面它包含的情志理趣是什么?这样就要读进去,就夯实读和思的结合的这样的基础。老师还可以这样问,说神话语言中他进行一个夸张、扭曲、怪诞的描写,那么它的背后隐喻了什么?两个“喻”,第一个是比喻的“喻”,第二个是寄托寓言的“寓”。学生记住了什么?那么我还出了这样一个题,就是挺大胆的——逆向思维——读了西游记以后,初中的学生可以问问自己,你用什么办法可以吃到唐僧肉,让自己长生不老?当然这恐怕不是教孩子当坏人。我们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展我们这个思维就是读和思的一个结合。


王艾华老师深入课堂

另外高中方面刚才已经说到了一部分了,例如比较一下中国乡土的礼俗,和我们当今社会大家都要公认的公序良俗。再有就是中国乡土社会人与人母子般的亲密关系,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团结之间的关系,这个要让学生讲。另外还要让学生讲一讲中国乡土社会中,费孝通他文字下乡,文字再下乡,他讲到了中国乡土的文字不会下乡,因为大家都熟悉,我们用语言沟通就直说口语就行了。那么我就有一个想法,要关注现实,关注世界,那就要跟美国现在的反智主义这种违背科学、排斥科学家的做法会做一个比较。

“我们中国的乡土人被骂为土气,你还愿意当村官吗?或者你喜欢你的故乡老家吗?”这开始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了。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对传承我们红色文化的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清醒的认识分两点来看,第一点就是红色文化中的信仰的力量。 第二点就是传承的现实意义。那么在这里我想起一件事,恐怕是在80年代初的时候,曾经在学校组织了一个学习党史的学习小组,大概是85年成立的一个学校。现在想起来就很可笑,整个一个学校找不到一部党史,因为都是封资修的东西都烧掉了或都毁掉,找不到一本党章,都没有,但是仍然在发展党员,大家排着队的要入党。那么在这里边要讲一个信仰的力量,首先是来自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一定要热爱我们这个党,我们没有不热爱他的理由,因为我们党有一个非常强大现实的理论基础,他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军事民众基础,他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自纠能力,他还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格局。另外现在还有一种科学创新的追求和能力,这个党了不起,1921年到现在了,至今仍生机勃勃。

第二个就是来自于党的施政宗旨,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5个字,民比天大,这样一种施政的理念。共产党执政期间没有改变,一直到今天。另外信仰的力量还有来自英雄英烈的品格。我背一个小诗是《红岩》的烈士诗抄里边的: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世界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这一首诗是我在几岁的时候军人家庭的父母讲给我听的,他们认为我胆小,说你胆小的孩子,你将来会要当叛徒的。最早我就不敢看,因为封面上就是一个头发凌乱,衣衫褴褛,脖子上挂着一个大的牌子的纵火杀人犯,里边还有一个德国法西斯把他们俩吊死的一个照片,就到那一页的时候再赶紧翻过去。现在总结英雄英烈的这种品格,应该是一个舍生取义的民族血性,公而忘私的奋斗境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坚强不屈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我们应该有信仰的力量。

传承信仰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极其重大,是完全必要,是非常及时的。信仰的力量在很多作品里边看到,他让真正的共产党人变成了什么?由特殊材料造就的人。所以我认为热爱中国共产党,对我们初中的学生要进行隐性的政治启蒙和显性的思想引领。这里我要说我听到一个故事,我们幼儿园的一个大班——实际上就是过去的学前班,他们在“七一”的时候,老师组织五六岁的孩子给党庆生,有一个小组的蛋糕象征性地放在桌子上,孩子们围着坐。当老师讲我们党怎么样领导人民打下了江山,今天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其中有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党怎么还不来?”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对党是这样一种认识,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无可非议,但是这并不等于不向孩子们进行那种隐性的启蒙。


文章分类
联系我们
联系人: 办公室:031187826001 招 生:031187048891
地址: 石家庄二中西校区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水源街109号 乘坐11、75、68路公交车到合作路东口站下车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