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丨“赶考”之路启新程——人文经济视野下的石家庄观察
- 2023-09-26 15:26:00
- admin 原创
- 19315
来源:新华社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石家庄市正定县调研之后,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表示,“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近年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石家庄赓续历史文脉,熔铸时代精神,大力激发广大干部以“赶考”姿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目标,打造“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
古今交融气象新
石家庄西依太行山,北跨滹沱河,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交汇,被誉为“南北通衢、燕晋咽喉”。
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东垣古城修建,城市自此肇始。1500多年来,屹立在滹沱河北岸的古城正定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清末民初,石家庄因京汉、正太铁路交汇而成为“铁路十字路口”,工商业因此肇兴。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古城内的景色(9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在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两个务必”在此诞生,党中央“进京赶考”从这里出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落地,石家庄由此成为“工业范”浓郁的新兴大城市。
巍巍太行如天下之脊,山前平原作为米粮丰饶之地,孕育的古都古城像一串串珍珠璀璨夺目。鼓角争鸣声随历史烟尘远去,留下无数宝贵文化遗产,成为今天的网红“打卡地”。
河北省博物院广场上,两肋生翼、怒目圆睁作咆哮状的“双翼神兽”,向世人揭开了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封龙书院,哺育出一代代贤臣名士;苍岩山悬空寺巧夺天工;赵州桥屹立千年……
9月23日,游客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古城城墙上游览。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畅游石家庄,正定古城是必选之地。登上南城门北望,古寺古塔、古街古楼尽收眼底。隆兴寺、广惠寺、荣国府、赵云庙,一处处景点游人如织。入夜,古城华灯璀璨,王家烧麦、正定八大碗等名吃店铺前人声鼎沸。阳和楼下,市民、游客争献才艺……
千年古郡,正唱响时代新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正定实施了一系列古城保护工程,“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变为现实。“古城人气旺,我们都吃上了旅游饭!”许多旅游经营者笑逐颜开。
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成员霍哲说,文旅产业现已成为正定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今年1至6月,正定接待游客794万多人,旅游业总收入超63亿元。
这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外景(9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红色,也是石家庄一大鲜明底色。群山环抱中的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里,参观学习者常年络绎不绝。作为革命圣地,这里为后人留下丰厚的“赶考”“两个务必”等精神文化滋养。
站在太平河片区正在崛起的文旅高地上,石家庄古今交融的前世今生跃然眼前——
向北望,正定古城长乐门城楼巍然耸立,展示着北方雄镇的风华。向南看,东垣古城遗址公园下,记载着这座城市两千多年的历史根脉。脚下,则是石家庄“拥河发展”战略的起步区、示范区、引领区。
这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纪念塔(9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万亿城市正崛起
一个城市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缘和人文因素。100多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逐梦安居于此,开放包容是历史赋予石家庄的鲜明品格。
西部山区煤矿和建材资源丰富,东部平原为粮棉生产提供了广阔沃土,地利之便使石家庄成为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也是“一五”期间石家庄成为我国以轻纺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的重要原因。
但时过境迁,石家庄产业结构偏重、产业链偏低端、产业规模偏小,严重的雾霾曾经是石家庄人“心肺之患”,城市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
公元前204年,汉淮阴侯韩信曾在石家庄井陉县打赢了著名的“背水一战”。2014年,石家庄打响了新世纪的“背水一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压减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在阵痛中涅槃。
2月16日,工人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经济开发区一家化纤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如今的石家庄,逐渐褪去落后产能的锈衣,换上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装。
“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夜幕降临,灯月辉映,石家庄市鹿泉区土门关城楼前车水马龙。历经千年风雨的雄关古驿,自古便是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之地,如今再续繁华篇章,成为石家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鹿泉区曾大力发展水泥产业,污染加剧、结构单一、产能过剩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痛定思痛,当地砍掉五分之四水泥产能,为荒山披绿,一座座文旅小镇和电子信息产业园拔地而起。
“十四五”开局之际,石家庄提出未来五年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目标,明确要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先进装备制造等“五个以上千亿元产业集群”,城市嬗变与重塑的新动能喷薄而出。
9月7日,参观者在河北省石家庄举行的2023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体验挖掘机5G远程驾驶系统。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9月6日至8日,2023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在石家庄(正定)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石家庄,为当地数字经济再添新动能。
在鹿泉区数字经济小镇,河北神玥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覃毅说:“从北京搬来后,我们的营收从几千万元增长到近3亿元,人才队伍也从200多人增长到了1500多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小镇崛起,现已聚集电子信息企业620家。
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潮中,石家庄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围绕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精准发力。2022年年底,石家庄首次获评“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2022年石家庄市生产总值完成7100.6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在全国42个主要城市处于领先地位。
魅力之城日日新
云依太行之巅,绿染滹沱两岸。发源于太行山的滹沱河,自西向东流经石家庄市域205公里,被誉为石家庄的母亲河,也被视为石家庄历史文化发祥地。
20世纪70年代以来,滹沱河常年断流、植被稀少、砂坑遍布,生态环境日渐脆弱。
2017年以来,石家庄启动实施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统筹生态恢复、防洪泄洪、涵养水源、产业发展。如今,滹沱河与太平河交汇处,太平别院、听雨轩等滹沱宾馆建筑群在绿树掩映下古朴庄重,梅岭春早公园、美术馆等设施加紧兴建……
河北省石家庄市太平河片区(4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石家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任科员江中秒说,滹沱河与太平河交汇处,北望正定古城,南接东垣古城遗址,这8000多亩土地正成为石家庄“拥河发展”的起步区、示范区和引领区。
眼下,总投资约260亿元的石家庄复兴大街和北三环市政化改造项目建设正全速推进,主路将于今年10月1日前实现全线通车,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为石家庄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打通对外大动脉,畅通市内微循环,石家庄交通网络体系得以系统性重塑,城市格局豁然开朗。
道路通畅与否,影响着人们对一座城市宜居程度的直观感受。石家庄市区平均每日机动车活跃车辆达140万辆,较往年同比增长近20万辆。当地公安交管部门研究推出《疏堵保畅十项举措》,提高路面见警率和管事率,突出医院、学校周边治理……市区早晚高峰平均拥堵指数由原来的2.1以上,下降至目前1.7左右。
4月9日,游客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樱花公园休闲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城市,因浓浓烟火气让人感到可亲。打造“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石家庄市持续在行动。
石家庄连续十多年推进夜经济发展,花样繁多的观光游憩、文化体验、时尚购物体验,营造让市民“闲在其中、慢在其中、品在其中”的生活空间。石家庄市新华区湾里庙步行街、长安区勒泰庄里街、鹿泉区龙泉古镇、栾城区古栾水镇等30多条传承历史文脉、颇具个性的特色商业街区持续提档升级,以新场景、新业态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时光增色添香。
这是2月1日拍摄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古栾水镇夜景。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只要亲朋好友来石家庄,我都会带他们来这边转转,感受美丽、好客的石家庄。”夜色中畅游湾里庙步行街的市民刘辉说。
近年来,石家庄拆除私搭乱建、还原城市空间、打造特色游园,包括湾里庙步行街在内的1120多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小街小巷完成整治,城市面貌一新;腾退出的空间新建球类运动场地200多个、健身步道110多公里;“边角料”地块上,建起一大批清幽秀美的街角游园,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乐享运动,欣赏风景。
石家庄,一座更宜居、更幸福的城市正阔步前行。
文字记者:李凤双、曹国厂、齐雷杰、杜一方
视频记者:曲澜娟、张玮华
海报设计:姜子涵
编辑:张虹生、李明辉、刘莲芬、胡碧霞、邬金夫
统筹:王洁、方思贤
联系人: | 办公室:031187826001 招 生:031187048891 |
---|---|
地址: | 石家庄二中西校区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水源街109号 乘坐11、75、68路公交车到合作路东口站下车即到。 |